
中國35歲職場天花板的笑話已經講了太久,終於有人笑不出來了。終於,一紙招聘公告把門檻從35歲推到了45歲——仿佛這個國家的勞動力不是老了,而是突然多活了十年青春。
山東、新疆、貴州,北京、鞍山……這些地方的事業單位和部份企業,像一鍋開著的小火鍋,開始往裏加點「中年人」做料。這是一個好訊息,真是的。但如蔡明老師曾經在小品裏說的:「你高興得太早了。」
一、「破除」只是一個動詞,不是勝利的名詞
從35放寬到45,說到底,並不是對中年人的珍惜,而是對人才荒的妥協。35歲不是科學定律,它更像一道歷史折疊的皺紋,是計劃經濟余孽+人口紅利幻覺交織之下的產物。
當年鐵飯碗單位寧可要應屆生不要三歲寶寶媽,覺得中年人「帶病履歷」,拖家帶口,技能可能被「AI+」代替,精力可能被娃耗盡。這種就業歧視披著效率主義的皮,實則是懶政、傲慢、短視的合體。35歲門檻,就像你上車的時候後門鎖死了,但前門寫著「歡迎乘坐」。
而今,門檻動了,是因為形勢比人強。你以為是你優秀了?不,是HR知道年輕人不夠用了。
看看數據,出生率蹭蹭往下掉,「00後」躲進遊戲和抖音,「90後」已經開始謝頂,而「70後」「80後」被驅趕到靈活就業大軍裏送外賣、做主播、擺地攤。
你看看外賣小哥,有超過三分之一是35-50歲這區間的人類。不是他們不優秀,而是這個社會早就預設把他們踢出主戰場。
二、年齡「放寬」,但焦慮並沒有「放下」
從35到45,是一個戰術性的後撤敗退,但卻遠不是戰略勝利。
政策放寬是一回事,用人單位是否真用是另一回事。你把年齡寫成45,人家依舊更願意要23歲的「人類充電寶」——因為年輕人的加班不計較、談薪低姿態、還沒有育兒壓力。而中年人?不是「帶薪拉屎」,就是「剛曠工送孩子」,還可能「猝死給公司賠錢」。
甚至很多招聘公告裏寫著「放寬到45歲」,但職位要求卻標著「最佳化應屆畢業生優先」「本崗需要高強度出差」,你讓45歲的老王咋辦,他就想在女兒家長會上多說幾句話,你讓他出差兩周圖啥呢?
理想很美,「放寬限制」,但沒人敢打包票這不成為「新的形式主義」。真正要拯救的,是觀念、制度和尊重,而不是一行「45周歲以下」的文字。
三、不只是「放寬年齡」,還得「重新開機信任」
我們不是要跟時代討賞,而是要讓經驗不再淪為「貶值資產」。
很多45歲的人,經歷過GDP狂飆突進那十年,自負盈虧、自我叠代,甚至兼顧著房貸、子女教育、養老三座大山,不是人力資源,而是「人類抗壓奇跡」。無論是管理經驗,危機處理,還是穩定性、忠誠度,都不是一個剛畢業三個月的小年輕能夠匹配的。
可他們最大的問題只是不夠「新」。
企業要的,不是「沈澱」,而是「啟動即卷」。但好了,時代的風向標在變:中國不缺年輕人,缺的是能幹活的中年人。AI也卷不過一家三口的衣食住行。
建議如下,供政策制定層與企業管理者參考,不然「破除35歲門檻」就是一場空翻:
招聘制度改革——將崗位與能力掛鉤,而非與年齡掛鉤。設年齡紅線是行政懶政,不如設定能力紅線,用實際績效評估替代出生證明。
企業激勵機制調整——鼓勵「中年返聘」和技能再培訓計劃。政府可設專項資金扶持「中年再就業計畫」,不讓經驗沈睡。
公共輿論引導——消毒職場對中年人的汙名化。一邊喊「45歲黃金十年」,一邊卻沒有「專業中年留用機制」,等於畫餅加飯拍。
人力資源指標考核要變——不要再只盯著「年齡均值」和「年輕化率」,要看穩定率、績效率和團隊抗壓能力。
我們扔掉35歲的門檻、擰下一塊職場的緊箍咒,但請不要高興得太早。中國的職場真正放下歧視那一天,應該是每一個45歲員工不再心驚膽戰地塗改簡歷上的出生年月;是招聘單位看到一個男人頭發花白,卻覺得他值得面試的那一刻。
45歲不是問題,是答案;35歲不是「退休年齡」,而是未來的開幕式。
別讓一個社會忘了自己老去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