怪不得川普要對中國出手,他上了章家敦的當,還相信中國會賠償
川普對中國祭出的驚人關稅大棒背後,藏著一個危險的戰略誤判:他堅信中國不僅會承擔全部關稅成本,甚至會向美國作出經濟賠償 。

這一誤判源於
"
中國崩潰論
"
的長期影響,特別是其經濟顧問史蒂芬
·
米蘭將這種理論轉化為實際政策,導致美國在貿易戰中陷入被動
。
章家敦:20年"崩潰預言"的黑色幽默
章家敦是誰?美國智庫和政策圈內,他早已成為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符號 。
自 2001 年出版【中國即將崩潰】一書以來,這位美籍華裔學者已連續 20 多年預測中國經濟和政治體系即將崩潰 。
他曾斷言中國最多只能維持 5 年,經濟會在 2008 年奧運會前崩潰 。

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每次預測落空後,章家敦總會為自己找台階下: " 預言是對的,只是時間算錯了 " 。
隨後他會將崩潰時間一再後推 。
盡管如此,他的理論在美國政策圈仍有市場,中國網民甚至戲稱他為 " 中國駐美戰略忽悠局局長 " 。
米蘭:將"崩潰論"包裝成財政政策
川普的經濟顧問史蒂芬 · 米蘭在章家敦崩潰論的基礎上,構建了一套精巧的對華關稅理論 。
作為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,米蘭主張將美國平均關稅從 2% 提高到 20% 甚至 50% ,認為這能迫使中國接受美國條件 。

米蘭的理論核心假設極其大膽:他認為中國債務水平已達危險的
600%
(遠高於實際數位),這讓中國在面對高關稅時只能選擇讓步並
"
賠償
"
美國
。
根據他的計算邏輯:對中國加征 60% 關稅後,中國為維持出口會降低匯率 40% 左右,中國企業再降價 10%-20% ,最終關稅成本全部由中國承擔,美國則只賺不賠 。
更出人意料的是,米蘭向川普保證,美國能從 5000 億美元的中國進口中獲取近 3000 億美元的 " 賠償性 " 稅收,而不會引起國內通脹 。
這一系列論斷令經濟學家瞠目結舌,卻深得川普信任 。

然而,米蘭和章家敦犯了嚴重的判斷錯誤 。
今天的中國與 2018 年首輪貿易戰時已截然不同 。
當時美國還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,占中國貿易的 14% 左右,而現在已降至 11% 。
更關鍵的是,中國產業結構已經升級,半導體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成為經濟支柱,對美國市場依賴顯著下降 。
川普政府似乎忘記了,在全球商品進口中,美國只占 13% 份額 。
這意味著美國雖能引起經濟震蕩,但遠不足以 " 置人於死地 " 。

中國已做好應對美國貿易壓力的充分準備,包括重塑供應鏈、拓展多元市場和技術自主創新
。
當川普在今年 4 月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額外關稅時,中國立即做出強硬反擊 。
不僅以同等力度加征反制關稅,還采取了包括將美國公司列入 " 不可靠實體 " 名單,以及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等多種措施 。
這些反制措施徹底打破了米蘭預期的 " 中國會妥協並賠償 " 的幻想 。
關稅神話破滅
川普政府面對全球市場動蕩和國內壓力,很快不得不調整策略 。

川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達
125%
關稅後,隨即又將智慧型手機、電腦等電子裝置豁免
,
這是首次對中國商品作出重大關稅豁免,暴露了關稅政策的脆弱性
。
與米蘭預期的 " 中國打電話求和賠償 " 相反,中國選擇了堅決反擊,絲毫沒有妥協跡象 。
美國關稅政策意在迫使中國在國際貨幣兌換中削弱人民幣,即所謂 " 海湖莊園協定 " 戰略,但中國根本沒按美國劇本行動 。
米蘭關於關稅不會引起美國通脹的承諾也已破滅 。
市場分析已指出,美國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消費品價格上漲,進一步壓縮美國消費者購買力,可能引發經濟衰退 。

川普對中國出手的核心邏輯,基於章家敦和米蘭的嚴重誤判,認為中國會在關稅壓力下崩潰,不僅承擔全部關稅成本,還會
"
賠償
"
美國
。
這種思維嚴重低估了中國經濟韌性和政策靈活性,高估了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 。
如今,川普的關稅政策正在激化中美經貿摩擦,對全球經濟造成沖擊 。
但與美國決策者預期相反,中國不僅不會崩潰,反而可能透過這輪對抗進一步強化經濟自主性,加速全球多極化行程 。

對美國而言,
"
關稅萬能論
"
帶來的可能是通脹壓力增加、消費者購買力下降,以及全球貿易地位的相對弱化
。
川普相信的 " 中國會賠償 " ,最終可能成為美國對華政策史上最具諷刺意味的誤判之一 。
在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和美國國內通脹壓力下,真正需要 " 賠償 " 的,恐怕是美國消費者和全球經濟秩序 。 您怎麽看呢?